“建筑之乡”从来就不缺能工巧匠,在山东新城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“老建筑人”——新城建工总工程师崔佃和。
崔佃和接受记者采访
淄博市第一个“鲁班奖”
近日,崔佃和在山东新城建工总工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已过花甲之年的崔佃和,淡定而从容,坦荡且随和。他的讲述,把记者从寒冬之中带回到了那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场景。
崔佃和是新城镇城北村人。1973年,时年19岁的他便成了一名建筑工作者。从瓦工到技术员,到技术负责人、技术科长,再到副总工程师、总工程师,从肩扛手搬到各种先进装备设施,他和公司同成长、共进步,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壮大,乃至桓台建筑业的发展历程。
崔佃和告诉记者,他最初从事瓦工工作,师傅告诉他要勤奋、吃苦,还要有悟性。要经得起日晒、雨淋、酷热、极寒;操作技术要求精,要能看懂图纸;涉及面较广,能得到综合锻炼,有利于以后的发展。崔佃和是个有心人,他一边勤学苦练瓦工的操作技术,一边自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。
“要想干出点名堂,就要实干加巧干,晚上看书学习,一边学习师傅的经验,一边自己探索。”崔佃和说,他自己有意识地向管理岗位上靠拢,努力学习管理上应知应会的知识,两年后技术达到5级。
1975年,崔佃和参与建设了山东省第一个高层建筑——山东省水利勘察设计院资料楼。“当时没有起重设备,没有井字架,虽然只有11层楼,在当时却是最高的工程,这个项目是我们探索高层建筑施工经验、施工高层的开始。”
上世纪八十年代,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,东营市市政建设迎来高峰期,东营逐渐成为新城建工的主战场。1980年,崔佃和根据公司安排转战东营,任分公司技术负责人,一干就是6年。“当时东营第一个高层胜利油田第二招待所——黄河饭店就是我们负责施工的,该工程箱型基础,框架结构,地下1层,地上7层。”崔佃和说,由于东营地下水位浅,地质条件差,下挖不足一米就有水,设计图纸的预留沉降量达15厘米,对施工的技术要求较高,这给他出了一道难题。
崔佃和带领技术团队,多次尝试,采取了以建筑物的自重为主,外加一定的可调荷载,有计划地降低地下水位,三者共同作用,达到加速下卧层的稳定、改善软弱层的目的,在基本完成沉降量的同时,亦达到主体竣工,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。
1993年,已是新城建工副总工程师的崔佃和,又兼任了新的使命——齐鲁石化办公大楼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。该工程建筑面积2.3万余平方米,地下2层,地上24层,总高度88.2米。该工程一开始便明确了创优夺杯目标——鲁班奖。
“该工程的建设方——齐鲁石化公司的领导高度重视,专门成立了指挥部,希望打造成一个标志性建筑,从1993年开工建设,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要求特别高。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,到通过审查批准,再到新材料、新工艺的应用,每一个细节都特别考究。新城建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实力雄厚,有能力承建高质量档次的工程,我们通过加强过程监管、指导,注重过程控制,凭着力争上游、争创第一、干就干一流、干就干精品的‘新城建工’精神,1996年我们赢得了淄博市建筑史上第一个‘鲁班奖’。”崔佃和自豪地说。
齐鲁石化公司办公楼(1996年淄博建筑史上第一个鲁班奖)
进军北川 建好北川
一个成功的建筑企业,不仅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,更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。这是对企业本身的严格要求,也是道义和社会责任使然。
2009年6月,新城建工接到重要命令——火速援建北川!临行时,董事长耿玉金语重心长地说: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,这是做人做事起码的道义。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北川人民,一定要像建自己的家一样建好北川,争取做到三年的任务两年完成,争取第一名!”
新城建工挑选参加过鲁班奖、国家优质工程奖、泰山杯等工程创建工作的精锐团队开赴北川县,开始了“援川”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。崔佃和清楚地记得,新城建工负责的援川项目一期工程是北川新县城温泉片区28#地块安居房五栋住宅楼,计2.6万余平方米;施工的二期工程为温泉片区26#街坊,总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。
安居房本身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早就有高标准,但崔佃和却并不满足于此,他认为,要加强全员质量意识教育,加大施工过程监控,狠抓质量管理,严把质量关。
在施工前,崔佃和带领技术团队精心策划,确定施工顺序、工序交接,合理分配施工面,保证各分项工程的施工互不影响,施工前认真进行技术培训、技术交底,以保证每个操作人员熟悉施工内容、了解质量标准,以利于质量控制;同时,他要求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,即每个分项工程先做样板,经确认质量合格后再大面积开展施工。在工程施工中,新城建工干部职工克服了工期紧、难度高、体量大、地理气候条件差等诸多不利因素,通过创新管理、精心组织,对人力、技术、资金、设备、材料进行优化配置,科学管理、严抓质量,最终实现目标责任书中的质量、安全、工期、文明施工等预期的目标。
艰辛付出必将获得累累硕果。新城建工承建的援川项目一举夺得了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、四川省最高质量奖“天府杯”奖、山东省“泰山杯”奖以及绵阳市绵竹杯等“三杯一优”的最高褒奖。2011年1月,新城建工被淄博市委、市政府表彰为“淄博市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先进集体”和“英雄集体”等荣誉称号。
2013年,捷报再传,总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的北川新县城温泉片区26#街坊工程荣获援建北川安居房工程唯一的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,为这一次别具意义的工程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科技当先铸精品
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基础,没有良好的工程质量,谈什么品牌、发展都是空话。几十年来,新城建工一直将质量视为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,凭借科学的管理体系、过硬的产品质量、持续的科技创新,树立了实实在在的品牌形象。
“质量、技术、安全不分家。当前,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必须与时俱进,积极学习,总结规律,形成工法,实际应用。”崔佃和认为,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技术特色,就必须注重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引进、消化、吸收,并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,最终落脚到建筑施工的实践中。
多年来,崔佃和一直负责公司的科技研发、质量管理、安全管理等工作。在他的主导下,新城建工积极推广应用国家住建部推行的十项新技术,积极建立科技示范工程。在公司承接的中高层工程中,普遍采用了多项新技术,获得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多项。
作为企业技术总负责人,崔佃和在公司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科技攻关,消除质量通病,提高工程质量,其QC成果自1993年以来连续多年获市一等奖、省一、二等奖,新城建工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企业、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、山东省建筑科技先进单位、全国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,公司自2001年以来连年荣获“全国优秀施工企业”,企业晋升为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。
近年来,崔佃和主持研发的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9项、山东省技术创新奖12项,公司技术中心通过了省级技术中心的验收认定,获得国家级工法5项,作为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持编制了国家标准《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》GB/T27690—2011。
干事创业的人永葆青春,在年届花甲的崔佃和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。现在,为全面加强综合管理,崔佃和仍坚持定期去施工一线检查指导,跟踪验证,并对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增加指导频次,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,要求及时整改。对于不合格的工序,坚决要求返工,从不姑息迁就。
“30年前,彭真同志为桓台题下‘建筑之乡’四个大字,这是对整个桓台建筑业的充分肯定,更是对我们建筑人的肯定。若干年来,桓台建筑人为建筑事业挥洒了青春汗水,倾注了无数心血,使桓台无愧‘建筑之乡’美誉。”崔佃和说。 (张擎 岳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