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箍筋长度的计算,许多造价及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,现在流行的钢筋算量软件,计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,给工作、交流造成了很大不便。本人在日常工作中,对箍筋的计算进行了一些总结,现在对箍筋的计算方法谈一下个人看法,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,更希望大家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,以期共同提高。
一、规范规定,图集要求
1、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GB50204—2002第5.3.1条、第5.3.2条分别规定:第5.3.1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:HPB235级钢筋未端应作180°弯钩,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2.5倍,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;第5.3.2除焊接封闭式箍筋外,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,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;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,应符合下列规定:(1)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.3.1条的规定外,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;(2)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:对一般结构,不应小于90°;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,应为135°;(3)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:对一般结构,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;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,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。
2、《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略》03G101-1规定(1)对箍筋弯钩的要求(03G101-1第35页):对有抗震要求的构件,如果箍筋直径d≤6.5时,10d≤65mm,箍筋135度弯钩的平直段要取75mm,这是推导公式中的一个特例。(2)混凝土保护层(03G101-1第33页)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,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(受力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)不应小于受力筋的公称直径。
二、箍筋长度的计算方法:
以矩形箍筋为例(有抗震要求):设定构件截面宽A;构件截面高B;箍筋直径d;主筋保护层厚c;135度弯钩平直段按抗震取10d;弯曲直径为D=2.5d。
如图所示:
箍筋中心线长度L=4个直段(L1)+3个弧长(L2)+2个斜钩长(L3)
其中: L1=2(A-2c-2.5d+B-2c-2.5d)=2(A+B)-8c-10d
L2=π/2×1.75d×3=8.25d
L3=(3π/4×1.75d+10d)×2=28.25d
箍筋中心线长L=2(A+B)-8c+26.5d
(1)当箍筋直径≤6.5时L=2(A+B)-8c+6.5d+2×75=2(A+B)-8c+6.5d+150
(2)当箍筋直径≥8时L=2(A+B)-8c+26.5d
以上即是封闭矩形截面箍筋的通用计算公式,需要说明的是,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以实物量为准的,按照规范规定施工,所以作为工程造价及施工人员,在计算钢筋用量时,都应该以钢筋的轴线长度作为计算标准。
当然,以上的计算是在纯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,具体到实际工作上,肯定会有所差异。所谓的钢筋弯钩增加值、弯曲调整值都是以量度尺寸(或外包尺寸)与中轴线长度的比较而得出的一个理论差值,原因是:
(1)首先由平面假设钢筋中轴线在钢筋弯曲后长度不变,实际上会有微小改变。
(2)影响弯钩增加值、弯曲调整值大小的钢筋弯曲半径取值取决于结构设计规范、标准图集、施工验收规范、加工工艺标准、构造要求、加工机械等多方面的因素。
(3)按照规范规定: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.3.1条的规定外,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。当遇到主筋直径为25,箍筋直径为8时,箍筋的弯曲半径就不是2.5d了,以上情况肯定会影响到计算的精度,但就总体而言,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(可忽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