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推荐学习**总书记部分纪实文章
2017/12/08

**总书记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

他有一种磨砺是“百折不挠”

在当年上山下乡的全国知青中,**总书记是“老三届”中年龄最小的,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,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。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,**总书记属于老初一学生,只有15岁多。像他这个年纪的知青,在当年400万“老三届”知青中,年龄最小!他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,山大沟深,土地贫瘠,自然条件非常恶劣,当地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。试想,一个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,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坡,其中有多少困难、多少委屈需要他去面对、需要他去适应!

**总书记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: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,开荒、种地、铡草、放羊、拉煤、打坝、挑粪……几乎没有歇过。他扛200斤麦子,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。到1975年末,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。**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,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。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,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。但他却不急不躁、不慌不忙,依然是该干活干活、该吃苦吃苦,不但入了党,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,完全是一付“铆足劲扎根干”的心态。这种坚忍不拔,这种志存高远,这种任随“云卷云舒、花开花落”的稳健淡定,格局何其大度,胸怀何其宽广!

现在看,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,恰恰是**总书记当年离开学校和家庭,走向社会“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”的人生第一站,是他读懂人生、读懂中国、读懂人民、读懂中国**的重要起点。15岁来到黄土地时,他曾迷茫、彷徨;22岁离开时,他已经有着坚定的目标、充满自信。有人说,没有梁家河的7年,便没有**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。**总书记也曾坦诚地说,在他的一生中,对他帮助最大的,“一是革命老前辈,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”。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,孕育了青年**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。7年的农村生活、7年的甘苦与共,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,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、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,对改变国家、人民、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。

他有一种奋斗是“脚踏实地”

我们国家历史悠久、地域广阔、人口巨量、民族多元,决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必须具有“熟知国情、了解百姓、胸怀全局、把握实际的基本特质,以及顶层设计、系统思考、战略谋划、统筹兼顾的掌控能力”。而这种特质和能力形成,必须经过多层级、多系统、多领域的实践历练和长期积淀。在国外选举领导人,只要有雄厚资金支持,加上能言善辩,像特朗普这样的财团老板照样可以胜出,像马克龙这样资浅望轻的年轻人也能一步登天。而我们国家的省长、部长,往往都需要二三十年以上不同层级、不同岗位的历练和筛选,中央政治局委员、政治局常委更是经过了多岗位、多层级、多领域的历练。何况我们国家的很多省份,在幅员、人口上都要超过世界上多数国家,甚至一个县所负责的地域都比很多国家还要大。

1982年3月,**总书记从军委办公厅到河北正定,开始全面执掌一方。可以说,他真正的主政之路始于正定、源于正定。他自己也说“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”。在那里,他把念好“人才经”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,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“求贤信”,亲自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3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经济顾问。翻开**总书记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,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,可以发现这44年中,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,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,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,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,从政经历遍及党、政、军各个领域,历经村、县、地、市、省、直辖市,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,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,都是“扎扎实实、政绩卓著”,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。在梁家河任大队书记时,他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,搞科学种田,使粮食增产60%;他创办农村铁匠铺子,在简陋的窑洞里打出了小农具;他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,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。

接下来,他离开正定南下福建,一干就是17年之久。这17年多的时间,他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生态文明、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、展示和提升。在厦门,他第一次亲历城市的管理和发展,丰富了改革的实践、开放的实践。在宁德,坚持从严治吏,开启了抓“关键少数”的尝试,严肃处理违规建房,查处400多名干部,展示出铁腕反腐的胆识和魄力。在福州,着力推行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,曾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,当场拍板、限期解决近200个问题。任福建省长,率先提出建设“生态省”的战略构想,福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水、空气、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。

主政浙江,他提出在“腾笼换鸟”中实现“凤凰涅槃”,总结实施著名的“八八战略”,把浙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,使其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。2007年,他临危受命上海市委书记,虽然只有7个月时间,但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,力推以上海为“龙头”的长三角一体化,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其殊途同归。

**总书记后来提出的好多思想与重大战略,早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根发芽,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。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,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,一经站上领导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最高岗位,就立刻展现出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。这种气魄和风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,一种可以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在周围的力量,一种能够鼓舞和感召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