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又见知了猴
2017/12/08

老婆是个小学教师,最近几年喜欢上了养生,特注重散步锻炼。每天晚饭后是我们两口子呆在一起最长的交流时间,所以她不顾我一天十多小时上班带来的慵懒,非拉我一起去散步。

大暑前后几日的雨水,给本该非常闷热的天气带来几分凉意,也给出门散步的人们带来几分惬意。

我家世代住在桓台新城的西猪龙河边上,老家是河的东岸,住楼后的新家也就在河的西岸,两边都是距河不到二百米,所以这条河成了我一生的关注和记忆的源泉。

一出家门就看见三三俩俩的人们,有的拿着方便袋、有的拿着瓶子、有的还拿了赵本山的家用电器——手电筒,见面打招呼几乎都是一种问候语:“叔,逮了几个了?” ……  “婶,没拿‘蛸唠千蚴子’吗?” ……  随着应和声我俩也不知不觉、饶有兴趣地沿河边的杨树认真的搜寻起来。

“蛸唠千蚴子”是我们这地带对一到夏天就“吱”“吱”叫个不停、烦人至恶“禅”的幼虫“知了猴”的土语(关于“知了猴”有没有学名我也未曾考究过),因其传说从营养学角度富含蛋白质且不含其他不利成分而盛名,据说一个“知了猴”顶一个鸡蛋,而一时成了登上大雅餐桌的“原生态”佳肴,其市价也一时曾飙升到十几元、几十元一斤。老百姓不能常下馆子品如此大雅之物,就纷纷的在雨后自力更生去逮来或“炸”或“炒”了以偿口福了。

逮“知了猴”是我们孩提时的一大趣事。小时候的西猪龙河从新城大闸南一公里,三河交叉 汇集于此、合流于斯,河道弯曲有致,常年河水潺潺溪流,雨季也时常汹涌澎湃。每到夏季,两岸绿树重叠,参差迭出,郁郁葱葱,弥漫着阵阵凉意。一到河边大堤之上就犹如置身于避暑胜地,使人心旷神怡。大人们不分中午、晚上,饭后肩披一小褂,或坐小兀扎或直接躺在被雨水夯实而显平实的土堤上,迷上眼睛、聆听着鸟语蝉声,大舒一口长气,遣去一身的疲惫,尽情享受风凉的惬意。逢有月亮的晚上,看树影婆娑,斑驳陆离,更有无限的诗意,带给人无限的憧憬和遐想。小孩们则伴着“吱”“吱”的蝉声,不分白天黑夜的逮“知了猴”。

那时孩子们逮“知了猴”,顽皮的孩子逮了来,偷偷地拿了家里少见的油花炒了来解了馋。稍懂事的孩子逮了来积攒在盐坛子里,奉给大人们作了酒肴,得到大人的赞赏,也能吃几个解解馋欲,精神和物质达到双丰收。给逮“知了猴”赋予了多种意义,让人久久不能忘怀。

曾几何时,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,水利工程的几番作用,西猪龙河也被治理了几次,河道取直了、河堤加固了,且有两道堤变成了三道堤的两河道,大河北流疏浚,小渠向南人工供水,河道被赋予了多种功能。但不知何时何故几年来河水变浅,直至河道常年干涸,成了不法化工厂排污的便利场所。堤坡上的植被稀疏了,知了声也渐渐的不吵人了。河堤上除去匆匆的过客,很难看到纳凉的人堆了,还常常看到烈日下细风刮起的少许尘土。河边的人常常扼腕叹息,西猪龙河风景不再。

还好,近两年随环保意识的提高,淄博几番强化环境治理,渐渐地河道的污水少了,令人几近窒息的臭气不见了,两岸三堤上树木繁壮了,知了声又多了起来……

不孬,从马鞍子桥到三岔湾一个来回里数路,收获了几个“蛸唠千蚴子”,攥在手里,被小崽子们抓挠的痒痒的,心里有几多收获的感觉,虽赶不上人家专门拿“蚴子”的丰收(有的一晚上能找四、五十个),但我们两口子也有了几分的满足,由衷的感叹:又见知了猴了!!……